何謂正義呢? 是好人就能有所善終,壞人就會得到報應? 那又該怎麼區分甚麼樣的狀況是好、甚麼樣的情況是壞呢?
 
我們只有透過不停地思辨,不停地反覆討論,才能得到正義的解答。
 
一開始書中就提到了正義思考的三種角度,分別是增進福祉、尊重自由、提升美德,並分別列舉狀況讓人思考,首先是最有名的電車問題,在兩種狀況下,「你是駕駛,可以選擇軌道一邊的一條路人性命,或是另一邊五個施工中的工人」、「你是個路人,推一個胖子下去能夠阻止五個工人死去」,會不會一種情況下你能接受,另一種情況卻讓你猶豫不決?
 
當原本可能可以做決定的狀況,再發生了些許改動後,卻不能如原本的下決定,就必須去思考,是那些地方發生問題,這些問題為什麼會影響,如果性質類似的一件事,卻讓人在道德上有兩難的情形,是因為不同的道德原則互相衝突的結果。
 
「不同的情況接連出現,原先的判斷與準則隨情況調整,這就是道德思辨」
以書中的紫心勳章為例,在美國若是前往中東戰爭的軍人,因戰事而受傷,無論是皮肉傷或是耳膜因爆炸聲而失聰,都能獲得紫心勳章,但是若是戰後心理創傷這類心理上的疾病呢?答案是否,因為許多人認為心理的疾病是因為軟弱,不配擁有榮譽的勳章,但這些心理疾病的軍人,他們也是因為戰爭的緣故而產生這些問題的,卻沒辦法得到勳章所帶來的榮耀和福利,這不是很不公平嗎?
 
第二個,在一次船難中,只剩下船長、副船長、大副跟一個一無所有所以踏上這次旅程的水手,在他們辛苦計算食物分量,卻依舊等不到救援之後,需要開始面對殘酷的現實,水手在這樣的環境中撐不下去,開始生病,並且越來越嚴重,其他三個人必須面臨選擇,是該狠下心來,把這位水手給料理,讓他們三個還能等待救援,還是等到四個人都撐不下去,除非奇蹟發生的那刻? 如果今天生病的是一個國家的重要人物,如大型企業的CEO、或是總統這類的人物,那其他人的是否會這樣選擇,我們是不是還會認為在面對每條生命的價值時,都是等值的呢?
這就牽涉到正義的論點,第一種是「無論何種行為,只要能促成最佳後果就是正確的選擇。」第二種是「不該只注重結果,因為有些權利本來就該被尊重,無關大眾想法」第二種也正是考量到這個水手的生命,他們的權利也是該被尊重的。
 
主張功利主義的邊沁說到「把行為所有的好處相加,再扣除所有的代價,所得到的結果看優劣如何」用這樣的評斷來說,似乎有點道理,但卻有些不人性,舉例而言,過去古羅馬曾有用人跟獅子戰鬥,取悅大眾的娛樂,在這種大部分人都快樂卻侵犯到少數人的權益甚至性命,或是是不是該嚴刑逼供一些可能身懷祕密的間諜呢? 又不同的價值之間可以用同樣的度量衡去評比嗎? 例如用生命跟金錢,或是環境的維護及利益上的考量等等,這些都是值得去深思的。
 
或許你會認為我們就尊重每個人的自由就好,每個人如果不去侵犯別人權利,要做甚麼都沒關係,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可以接受的嗎?例如自殺問題、買賣器官、以及如果自己情願被吃等等問題,衍伸出來的會不會是有背後的社會原因呢?或許經濟有問題,才需要靠賣器官生活;也許生活太過絕望,決定自我了斷。這些東西背後延伸出來的問題,是除了自由選擇外,我們必須去注意到的。
 
康德說:「選擇不是真自由」有時候選擇只是讓我們找一個比較喜歡的,而不是我們真正所要的。假如今天有兩份工作,一份輕鬆離家近,待遇又不錯;一份能學到東西,但離家遠,待遇卻普普,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可能考量到很多,但是我們選的卻不一定我們真正想要的工作,只是在兩個之間做個取捨罷了。
 
那要怎麼樣在生活中對發生的事物追根究柢呢? 我比較喜歡亞里斯多德的說法,一件事情我們要探討其背後的目的,並且了解其背後是否有所獎勵的美德,從這點出發去與他人溝通協調,雖然在不同的環境、背景、宗教、文化下,產生出來的價值觀也不同,但是每件事情必然有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,而正義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修正,去找到符合大眾的觀點。
 
可惜的是,如果把討論當作爭執,而避免去探討一些生活中必然會接觸到的問題,如種族、宗教、禁忌等等,短時間內或許沒事,但日積月累下的小事,卻可能造成未來衝突的火藥引爆點。反過來講,在對彼此不熟悉的狀況下,若能以尊重、包容的角度去互相討論,讓彼此互相了解,也就能讓不同的看法得到平衡點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ck 的頭像
    Jack

    J式。好台

    Ja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